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说——刀熊对话李华芳(下)

刀熊 李华芳 刀熊说说 2021-09-11

11. 除了工作,你如何安排自己的其他时间?如何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李华芳:

这个其实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之前的问题里说过,到了晚上九点后,我基本上还可以有一些时间,我正在努力抓住它。我不确定我自己是不是做得足够好,因为个人生活的经验实际上是很难移植的。而统计上显著的那些经验,也不一定适用特定的家庭。

 

我自己因为有太太全力支持,照顾家庭,没什么后顾之忧。除了工作外,我的时间就全部交给家人。

 

时间在人身上留下的印记其实很明显,我知道佩奇和她的朋友们的名字,苏西和佩奇是塑料姐妹;我知道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的名字,他去帮珀西的时候基本都会出事;我知道闪电曼昆和他的朋友们的名字,Cars 2是系列里收入最差的。我读宫西达也,我听邢立达,我看恐龙百科。这一切是小儿从善慢慢长大的印记,同样也留在我身上。

 

平衡工作与生活,如果只是单纯的时间管理问题,我觉得是很容易解决的,每天列好计划遵从即可。但如果平衡工作与生活,说的是用心程度的问题,我觉得很难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谨记,学术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相比于用心生活来讲,学术是不那么重要的一部分。


 

12. 你觉得中国学者在国外找工作和做学术的常见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李华芳:

中国学生在国外求职任教,常见的优势就是刻苦认真,而且一般来说发表不错。就我认识的几位青年才俊来讲,都找到了不错的教职。

 

劣就真的是各有各的劣势了。有些人英语能力还是欠缺,比如我就是个典型例子,当然现在的年轻朋友们普遍好很多;有些人心态不够开放,囿于小圈子;有些人找工作的时候教学经验少,也可能是一个劣势。

 

不过有一个可能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中国学者,尤其是男生,有些眼睛长在头顶上,有些不够落落大方,这两端都有不少人,反倒是落在平均值附近的少。但招人的时候,大家看的是这个人是不是适合做同事。这合群性太差,就会影响找工作。

 

不善长基本的社交,这可能与性格有关,也可能与成长经历有关,当然也可能与中国人的“刻苦”有关,导致大量年轻人一门心思都在做研究上,以为发表就是一切,对美国社会的其他议题一无所知。除了自己研究相关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也不关心。在面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接那些“家长里短”的话题,也会影响招聘方的评价。这个也和上面的平衡工作与生活连在一起。如果别人无法通过各种话题了解你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学者”的那一面,我觉得就会有不少尴尬。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目标明确,非常专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也有不错的成绩。但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这种“特别功利”的做派,尤其是在公共行政和非营利组织管理领域,若不能从研究中汲取些许“公心”,我觉得算是入错行了。 


 

13.  有一天假如你不做学术了,你会去做什么?

 

李华芳: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做个专栏作家之类的。

 

我很佩服一些学者,例如加里·贝克尔,米尔顿·弗里德曼,保罗·克鲁格曼等,尤其是克鲁格曼,我一直觉得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外,甚至都可以再得一个文学奖。这些学者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赢得同行尊重,而且在公众传播上成就斐然。两手抓,而且两手都很硬。

 

我自己在重回学界之前,也算半只脚跨在媒体圈,写过些专栏。现在主要是认真写学术论文。但如果我自己未来因为各种原因不做学术了,我应该会在公众传播上下点功夫,毕竟也算是我的老本行了。而且好处是再也不用经历同行评审了。


 

14. 学术思维给你个人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华芳:

最大的影响就是:硬生生把我从文青之路拉了回来,然后赶鸭子上架把我变成了半个码农。

 

现在职业体系(其实不管是学术还是什么),都是对“随心所欲”的一种戕害。我已经记不得我上一次读虚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因为大量时间花在研究上,尽管偶尔还能偷得浮生半日闲,但漫卷诗书喜欲狂确实是少了,愧对“翻书党主席”这个称号。

 

然而我并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以前写点专栏,只觉得逻辑上讲得通就行,有点过分随心所欲。但现在就会看证据,是不是真的如此。而且即便是有证据,因为教研究方法课程的关系,还会去探究证据到底是怎么被提出来的,是不是坚实。这样一来,就导致对公共事务的发言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敢随心所欲。但这或许是件好事,至少没有参与误导他人。

 

其他我觉得没什么影响,正如我前面说的,学术毕竟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已。



15. 国内的一些同学没有机会到国外来读书或交流,他们如何可以有效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学术水平?

 

李华芳:

我以前年轻气盛的时候在《经济学家茶座》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青年学子不能急功近利》,主要是反对当时另一篇讲各种旁门左道的“学术捷径”。

 

我现在的看法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就是觉得提升学术水平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做学术需要下点“笨功夫”。出国不出国,这是次要的。按照目前的网络便利程度和国内蒸蒸日上的教育水平,我觉得在哪里做学问不至于影响学术水平。无非是国内与国外,因为环境关系,可能焦虑程度不一样。

 

很多人是急着出成果,毕竟过了官方规定的多少岁你就不是青年了。所以在学界有很多短跑选手,当然其中不乏极其出色的人。但我是把学术看做长跑的,所以提升水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日进寸功,每天往前跑一点,长期来看就跑得远了。回到这一系列的第一个问题,保证你的研究时间,然后坚持下去。

 

我不确定智商与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反正我自己资质平平,就不去想这事。但有一点我很确定,那就是学术提升与时间投入之间紧密相关,你在哪里花时间,时间就在哪里回报你。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拥有完整版权,欢迎转发分享,全文转载请注明出处,引用及合作请留言,非常感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